近日,金川集團對亞洲第一座金川鎳閃速熔煉爐進行冷修后,閃速爐系統鎳精礦年處理量提升至85萬噸。中國鎳鈷行業從一無所有發展到成為世界的標桿,背靠“祖國的鎳都”的金昌有何前塵往事?
“亞洲第一爐”改造完成:鎳精礦年處理量提升至85萬噸
近日,世界第五座、亞洲第一座金川鎳閃速熔煉爐,歷經一個多月全面冷修后,正式點火烘爐。
金川集團集團鎳冶煉廠披露,本次檢修是繼2010年冷修之后,又一次全面升級改造檢修。涉及閃速爐系統、48萬噸硫酸系統、高锍磨浮系統、80平方米反射爐、亞鈉環集系統等5個車間,797項檢修項目,各級參檢人員達3000余人。檢修完成后,閃速爐系統鎳精礦年處理量提升至85萬噸,反應塔干精礦處理量提升至每小時100噸。
甘肅金昌是怎樣的地方?
金昌地處河西走廊中段,為古絲綢之路重要節點城市和河西走廊主要城市之一,自古以來自然條件較為嚴酷,區域年均蒸發量是降水量的18倍,是全國110個重點缺水城市和13個資源型缺水城市之一,也是中國西部地區自然生態環境比較脆弱的地區。
金昌人文歷史非常悠久,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類祖先在這里繁衍生息,創造了燦爛文明的沙井文化。而在沉睡千年之后,金川鎳礦這個“金娃娃”的發現,喚醒了這條巨龍,昔日的不毛之地,今天變成了大漠戈壁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1981年,這個古老的城市金昌,迅速成為古絲綢之路上一座新興的工業城市。金昌緣礦興企、因企設市,因盛產鎳被譽為“祖國的鎳都”。截至2022年9月,轄12個鄉鎮、6個街道,總面積9600平方公里。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金昌市常住人口為438026人。
金昌因鎳礦儲量豐富,規模巨大,成為僅次于加拿大薩德伯里礦,居世界第二、全國第一位,銅、鈷等礦產儲量居全國第二位。儲量居全省首位的有鎳、鉑、鈀、鈷、硒、膨潤土、銅、伴生硫以及花崗巖材等20種。
金川銅鎳礦床勘查發現簡史
甘肅金川銅鎳礦床地處河西走廊中部,龍首山東段北麓之金昌市境內。礦區原名 “白家嘴子” ,因一大理巖小山包而得名,后改為“金川”,寓意銅、鎳之多,延用至今。
早在1958年,甘肅省祁連山地質隊來到永昌縣河西堡,看到了甘肅省煤炭工業局145隊報送永昌縣委礦的標本,隨即便趕赴來到白家嘴子含孔雀石的巖體露頭處,對礦化露頭、超基性巖體范圍、頂底板圍巖追索和初步圈定,勾出了地質草圖。
當時只在超基性巖體(原來的Ⅰ礦區)的北側找到兩處氧化礦露頭,每處露頭長20-30m ,寬10余m,兩處露頭相距約300m。礦化露頭上,孔雀石、銅藍、褐鐵礦十分發育,五顏六色,無疑為銅礦產地。
所采集的標本氧化程度非常深,完全看不清原生礦物與結構,但考慮到超基性巖銅鎳共生的普遍性,技術人員,再次對標本進行化驗,要求作以鎳為主的快速分析。分析結果當天下午報出:永昌C2,Cu 6.05%,Ni 0.9%。此系金川鎳礦的首次發現。
1965年8月15日世界級銅鎳礦便展露在世人面前。1965年4月,Ⅱ礦區西部12行勘探線ZK22號鉆孔開鉆。原設計孔深530米,預計應在460m穿過巖體,結果卻在375.7m時,穿過了超基性巖體,見到了下盤的白色大理巖。湯中立認為本孔所見巖體可能為分枝巖體,主巖體仍在深部,應繼續施工探索。于是鉆孔繼續施工。ZK22孔鉆進到410.71m,果然洞穿圍巖,重見巖體。接著在566.71m,揭露到了富礦體,一直打到924.87m,才穿透巖體和礦體。
8月15日ZK22孔勝利結束,終孔深度944.86m,穿礦厚達358.16m(垂深356.87m)的大而富礦體,從而取得了深部找礦的重大突破。接著在2-26行千余米長的地段設計了數十個鉆孔,絕大部分見到了富礦體。多金屬共生的大型硫化銅鎳礦床,并伴生著大量稀有金屬的金川礦出現。
至1974年底,金川銅鎳礦的大規模勘探全部結束。從1958-1974年的16年間,甘肅省地質局第六地質隊在金川礦區,施工鉆探總進尺18.3萬米。1975年以后,包括甘肅省地質局第六地質隊在內的各地勘部門及研究院所與高等院校研究人員,對本區及外圍開展了大量的礦產勘查與研究工作,但再也沒有過如1960年代的發現了!
金川銅鎳礦床特征
地質概況:銅鎳礦為金川地區主要礦種,超基性巖(主要由橄欖石和輝石組成)為本礦區銅鎳礦成礦母巖。僅少部分巖中含少量的斜長石。巖體分異現象明顯,軟基性的巖相分布于中心,向外依次分布著較酸性的巖相,各巖相呈漸變過度關系。
金川銅鎳礦在大地構造位置上位于阿拉善地臺南邊緣龍首山拱斷束北緣,北部為臺塊內部區,南部為祁連山加里東地槽邊緣凹陷帶。礦區南部為河西走廊龍首山脈的東延部分,山脈走向為北西西—南東東,與巖層走向方向一致,一般海拔1700-2700m,礦區北部為廣袤的戈壁灘。
含礦巖體:金川含礦巖體為基性-超基性復式巖體,以10°交角不整合侵位于前長城系白家咀子組中,直接與大理巖、混合巖和片麻巖接觸。出露含礦巖體總長約6. 5 km,寬20 -527m,延深數百至千余米,最大延深超過1100m,巖體東西兩端被第四系覆蓋,中部出露地表,上部已遭剝蝕。揭去第四系覆蓋層,巖體面積1. 34km2。巖體總體走向310°,傾向SW,傾角50- 80°。地質勘探時期認為,巖體被后期NEE向壓扭性斷裂破壞,分成相對獨立的4 段,自西向東分別稱為Ⅲ、Ⅰ、Ⅱ和Ⅳ礦區。
侵入期次與巖相。第一期細-中粒含二輝橄欖巖-二輝橄欖巖-橄欖二輝巖相,主要產于Ⅰ、Ⅱ礦區侵入體的中、上部(南西側),向南逐漸變寬,成為Ⅱ、Ⅳ礦區侵入體的主巖相,一般產貧礦體;第二期中-粗粒含二輝橄欖巖-二輝橄欖巖、橄欖二輝巖-二輝巖相,分布于西段,形成Ⅰ、Ⅲ礦區超基性巖體和貧礦體;第三期中粒純橄欖巖-含二輝橄欖巖相,主要分布于第一期巖相下部,僅占巖體總體積的5.6%,產有金川礦床的主要富礦體。
礦石類型。金川銅鎳硫化礦床的礦體為巖漿深部熔離-復式貫入型、巖漿就地熔離型、巖漿深部熔離-貫入型、晚期貫入型、接觸交代-熱液疊加型。礦石有浸染狀、局部海綿狀、海綿隕鐵狀、稠密浸染狀、半塊狀礦石、塊狀礦石。
礦區構造:F1位于礦區北部,為區域性斷裂,產狀為290-310°,傾向SW,傾角60°,斷裂帶長達數十至數百公里,寬數十米。NW向壓剪性斷裂:長數千米,寬10 m 左右,走向300-330°,傾向SW,傾角50-85°,與斷F1裂平行,分布于含礦巖體的上、下盤。NEE向壓剪性斷裂,走向NE70-80°,傾向SE,傾角70°,對含礦巖體有破壞作用。NW向張性斷裂,與NW向壓剪性斷裂基本一致,但以巖體充填為特征。NE向剪性正斷裂,走向NE 45°,傾向SE,傾角73°,橫切含礦巖體,控制晚期脈巖如輝綠巖的分布。NS剪性斷裂,規模不大,傾角近直立。還有些小的裂隙與斷裂,以長數百米寬<1 m 各類破碎帶為特征。
中國的鎳都,世界的金川 金川公司的奮進之路,代表了中國鎳鈷工業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發展歷程,飽含了鎳都人創業的艱辛和成功的自豪。 作為中國最大的鎳鈷生產基地和第三大銅生產企業,金川位列2016年中國企業500強第63位、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第19位、中國100大跨國公司第42位。目前擁有境內外全資及控股子公司40多家,參股公司20多家,境內外代表處10多個。“金川國際”在香港主板市場上市,“金川科技”在新三板上市。 作為全球第三大硫化銅鎳礦床,經過多年開發,資源儲量大幅減少,“十二五”末期,企業銅、鎳、鈷產品的生產原料對外依存度分別達到93%、57%和85%,僅憑國內的資源遠遠不能支撐企業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同時,金川集團本部地處西北,原料和產品運輸銷售成本高,迫切需要以跨國經營的方式積極參與全球分工體系,實現生產要素的全球配置。 經過六十多年的建設與發展,公司在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有色金屬礦產資源開發合作,已具備鎳20萬噸、銅100萬噸、鈷1.5萬噸、鉑族金屬7000公斤、金30噸、銀600噸、硒200噸和化工產品560萬噸的生產能力。2021年鎳產量居世界第三位,鈷產量居世界第四位,銅產量居國內第四位,礦產鉑族金屬產量居亞洲第一。